Bruce 的玩具間學習筆記 #6「work hard like hell」 and more...
華語幣圈最大 YTR:單靠自然流量月銷千萬課程(頭家校院 Tao 訪談腦哥)
🎯 生產力
評:訪談討論了蠻多話題,但我對 50:40 描述的那個努力程度、以及 01:23:40 提到的睡眠的重要性覺得很有啟發。除此之外我也標註了幾個我覺得不錯的段落,請點擊 這裡 前往觀看。
Paul Graham: It may be a mistake to ask which occupations are most safe from being taken by AI.
🎯 生產力
TL; DR; 與其問哪些職業最不容易被 AI 取代,不如換個角度看問題,這可能更明智。因為目前形式的 AI,它所擅長的並非是取代特定的「工作崗位」,而是取代某種「工作方式」。...所以,如果非要我把建議濃縮成一句話,那就是:找到一件你真正熱愛的工作,這份熱愛會驅使你不斷學習,最終把它做得比 AI 更出色。(Find a kind of work that you’re so interested in that you’ll learn to do it better than AI can.)
評:相當認同,我認為在 AI 時代,最重要的是知道「我想要做什麼」,因為很多事情的手段都會變簡單,但找到需求(有利益)、自己擅長、也喜歡做的事仍然需要相當程度的能力才能辦到。
在投資世界裡,有一個最重要、但99%的散戶都搞不清楚的區別:買方 (Buy-Side) vs.賣方 (Sell-Side)
💰 商業理財
這邊說的不是交易的時候的買方、賣方。
TL; DR; 賣方 (Sell-Side):故事的創造者與推銷員。負責幫助公司進行IPO、增發股票、發行債券。你的每一次買賣,都能為他們的經紀部門帶來手續費。他們發布報告,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激發交易量。他們的報告,本質上是一份公開的、帶有「營銷屬性」的產品。
評:我覺得應該有沒有到 99% 那麼糟糕(吧)。但我覺得這篇解釋 buy-side 跟 sell-side 的區別講得很易懂,分享給大家。
Introducing Kagi News
🎯 生產力
TL; DR; 其他新聞 app 狂推播,Kagi News 反著做:一天只更新一次、5分鐘看完、不搞個人化而是多元觀點、完全不追蹤。從社群管理的 RSS 用 AI 整理日報,把看新聞從無底洞變成固定節奏。
評:Kagi 所推出的新產品。他們的起家產品是付費搜尋引擎,因為免費搜尋引擎「如果你不是顧客,那你就是那個產品」。這次做新聞 app,不搞 FOMO,有堅持理念、執行得也不錯。這幾天用起來覺得體驗很好,推薦。
Inbody vs. TANITA 家用藍牙體脂計如何選擇?
🐱 奇怪的知識增加了(我的新文章)
TL; DR; Inbody家用版App超廢,一萬多塊的機種還不給看四肢肌肉數據。TANITA 同價位就可以看四肢分別數據,但是體脂%算法不同,差距蠻大,需要根據自己想追蹤什麼、看重什麼,來決定要選哪一台。
AirPods Pro 3: The Audiophile’s Perspective
🐱 奇怪的知識增加了
TL; DR; Crinacle 認為 AirPods Pro 第三代在音質調校上不如 二代,但整體而言,這仍然是一項令人驚嘆的技術產品
評:我本來以為既然手上的 2 代 AppleCare+ 都過保了,台灣上市就換成 AirPods Pro 3 應該是個無腦選擇,但看了評測後我大概會等久一點吧。首先是 Linus 氣 pupu 說音質 sounds like sh*t,後來 Super Review 跟 DMS 都有拍影片互相批評對方的錯誤。我沒有仔細看每一個影片,但總之 AirPods Pro 3 「調音更 V 型、大多發燒友的主觀聽感是變差」是確定的。這個時候 in-ear fidelity 的代表人物 Crinacle 也丟出影片了,分析為何這個調音不是那麼好,有興趣可以看看。